创新的基石(四十五) 打造一支高水平分子影像研发团队
z6尊龙凯时官网回溯至2011年,在经过两轮答辩、一轮现场考察后,作为首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之一的分子影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医学研究中心成功孵化。
该实验室获得北京市科委认定,并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当选为IEEE、SPIE等七大国际学会会士的田捷研究员接下了肩负该实验室发展的重任。实验室团队的目标是研发新一代的医学影像技术,推动我国精准医学的发展。
为了突破国外对于高端医学影像技术的长期垄断,并以分子影像为契机,实现我国医学影像发展的弯道超车,整个团队开始了“白+黑”“5+2”的辛勤耕耘。
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多模态分子影像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临床应用验证、成果推广转化等工作。“实验室面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挑战性科学和技术问题,以信息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和工具,集中力量开展对重大疾病在分子细胞水平的早期检测、精准诊断和治疗康复的研究。我们希望能打造出一个分子影像全链条式实验室,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仪器设备研制,从实现临床应用再到产业规模推广,能提供‘一条龙服务’。”田捷说。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不俗的成绩。近三年新增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两个973计划项目(均结题优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重点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还主持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阶梯计划项目、北京市科委科技创新基地培育与发展专项、北京市科委仪器专项等。
实验室相关成果以第一完先后获得2010、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3、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此外还多次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北京市发明专利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等。
近三年,实验室成员共发表SCI检索的国际期刊论文200余篇;主流国际会议论文100余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国际PCT发明专利5项。
本着“要让技术走出实验室,回馈社会、惠及大众”的理念,实验室致力于光学多模融合分子影像和影像组学新技术的研发及临床医学转化研究。团队研发的光学—核素—结构多模态融合分子影像新技术,成功将传统肿瘤形态结构的物理成像推进到观测多种分子探针分布的化学成像,能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实现对生物体内肿瘤组织中多种生化过程和事件的影像学三维定量观测,从而显著提高医学影像对早期微小肿瘤的检测能力。
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驱动下,实验室研发的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技术已经成功实现了技术转移,由自动化所和实验室团队参股,于2016年成立转化公司,并落地北京。该公司目前市场估值5.5亿元,并于成立当年便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高精尖的技术离不开研究者汗水的灌溉,提到自己的队伍,田捷十分自豪:“我们是一支极有朝气和活力的高水平年轻队伍。团队成员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专攻术业,最后的成果都汇集成尖端的医学影像设备。”
实验室杜洋研究员的学科背景是临床医学,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她显得尤其另类,似乎不属于这样一个分子影像研究的重点实验室。然而,实验室医学、信息、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大融合氛围,让她很快投入到工作中。
2016年,杜洋研究员与合作者研发了一种新型DNA折纸结构载体包裹的纳米金造影剂。该造影剂作为一种有效的光声成像探针,能够提高成像质量,实现对肿瘤内部的定量三维成像,并通过光热效应实现了对肿瘤的高效治疗。论文发表在国际材料领域期刊《先进材料》上。
而已经是契伦科夫光学成像负责人的胡振华研究员亦是“敢拼敢干”。怀孕后,胡振华依然坚持工作在实验室里直到分娩前夕。产后3个月内她便迅速重新开始了工作。她参与研发的核素放射激发荧光成像技术,能发现2毫米以下的微小肿瘤,突破了成像技术的灵敏度瓶颈。这意味着医生能更早发现肿瘤,从而及时为患者进行诊疗。
经过七年的奋斗和发展,实验室已经把“打造卓越执行力团队,共创合作与互赢平台”的团队建设理念落到了实处,并持续创新,推动着我国前沿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